|
锦屏县人民医院帮扶体系“双轨协同”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时间:2025-06-12 锦屏县人民医院帮扶体系“双轨协同”全面提升服务能力
近年来,锦屏县人民医院通过“组团式帮扶+东西部协作”双轨协同机制,持续深化帮扶协同与成果转化,实现在医疗技术、管理水平、服务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,为县域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、高效的医疗服务。 一、“组团式帮扶”强基固本,专科建设实现新跨越。一是建机制、提升管理效能。秉持“强班子、保稳定、调结构、促增长”的帮扶理念,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前后两批“组团式”帮扶团队接力优化医院管理,三年来共累计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达142项,制度管理渗透医院管理各领域和医疗服务各环节,实现医院运营指标显著优化、运营效率明显提高。二是强专科、健全医疗体系。重点打造胸痛中心、卒中中心、创伤中心三大急救中心,建成重症医学科等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3个州级临床重点专科,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新增肿瘤科等6个临床专科,区域协同的医疗急救体系健全完善,医院承担疑难重症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。三是重实效、改善就医体验。根据当地疾病谱特点,聚焦县域转诊率较高的呼吸内科、眼科等病种和专科病人,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,三年来共引进新技术67项、适应性项目201项,医院CMI值在全省114家二级公立医院排名从第43位升至第28位,疑难病例诊治占比在全省县级综合医院中列第18名,群众就医体验不断改善。 二、“东西部协作”优势互补,特色学科展现新活力。一是坚持需求导向,补齐人才短板。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,锦屏县与佛山市禅城区签订《医疗卫生事业结对帮扶协议书》,精准对接县域高发病率、高转诊率的病种需求,柔性引进21名佛山专家驻点帮扶,通过手术示教、师徒带教等方式,带动显微外科、消化内科等6个薄弱学科技术突破、病源回流。二是强化质控标准,促进医疗安全。佛山帮扶团队以规范医疗流程为核心,帮助受援科室建立质控体系,建立超声科、消毒供应中心等5个科室标准化操作流程,其中康复医学科钟荣芳制定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标准化路径,推动热敏灸、干扰电等23项技术纳入临床规范;显微外科吴智林优化创伤急救流程,将血管修复手术时长缩短30%;护理专家严霜牵头制定全院《危急值护理措施表》,流程效率提升30%。三是聚焦技术转化,培育特色专科。依托东部技术和资金优势,重点打造康复医学、中医特色等学科品牌。康复医学科从单一针灸门诊发展为拥有15张病床的综合性科室,新增热敏灸等20余项中医技术,吸引湘黔边界患者慕名就诊;血管外科与显微外科联合开展的皮瓣修复术,使县域该类患者转诊率下降40%。 三、“双轨制协同”长效赋能,医院发展开创新局面。一是人才梯队立体培养。构建“外引+内培”双轮驱动模式,依托“组团式”帮扶以及东西部对口帮扶的资源优势,三年来通过“师带徒”培养了当地青年医生和业务骨干54名,“请进来”110名上级医院专家来院开展会诊、教学、手术指导78场次,“送出去”897名业务骨干到凯里、佛山等省内外短期长期进修培训,人才梯队立体培养使医院人才储备厚度显著增强。二是诊疗理念东西融合。强化医疗质量核心制度落实,以骨科、康复理疗科、创伤中心等重点科室为示范,将东部精细化诊疗与西部适应性技术相结合,形成“规范-创新-转化”闭环。全面推行标准化诊疗流程,通过完善诊疗规范、优化临床路径,严格落实药耗比、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指标管控,累计开展专项培训30余场次,实现诊疗理念“东部移植”与“本土改良”的双向转化。三是长效机制持续优化。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双线联动机制,依托“组团式”帮扶“一院一策”和援黔专家帮扶计划,建立“季度评估-年度考核”动态管理体系,三年来累计开展帮扶成效评估12次,形成专项报告6份,针对骨科微创技术转化率不足、康复科设备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实施精准整改。同步构建“需求清单-资源对接-成果固化”工作闭环,梳理临床需求46项,匹配省内三级医院专家20人次、东部专家资源21人次,推动硬质气管镜下气管病损高频电切术、OTC下冠脉介入治疗等91项新技术成果落地转化。
撰稿:宣传科 一审:欧焱萍 二审:吴水平 三审:欧阳可贵 |



